十几艘满载铁矿石的巨轮停泊在中国港口外,却无法卸货——这场看似普通的贸易摩擦背后,是一场酝酿多年的铁矿石定价权争夺战。
9月30日,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一纸通知,要求国内买家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海运铁矿石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这一决定迅速引发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公开表示“失望”,并呼吁恢复贸易。
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,中国这一举措绝非临时起意,而是经过长期战略谋划后,为争夺定价权打出的重拳。
01 谈判僵局:价格与货币的双重博弈
中澳双方的铁矿石谈判陷入深层次博弈,价格与结算货币成为两大焦点。
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坚持要求2025年报价比2024年上涨15%,达到每吨109.5美元。
而中方则坚持采用季度定价机制,参考当前约每吨80美元的现货价格。每吨近30美元的价差,意味着每年涉及金额超过200亿美元。
在结算货币问题上,中方倾向于用人民币结算,以掌握主动权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。必和必拓则坚持使用美元,认为更方便与国际市场接轨。
双方在这两个核心问题上的分歧,导致谈判迟迟无法达成协议。
02 买方革命:从分散到统一的战略转变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买家,每年消费全球75%以上的海运铁矿石,却长期缺乏定价话语权。
过去,中国钢铁企业各自为战的谈判方式,使我们在铁矿石定价权上长期受制于人。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,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。
这家央企代表中国统一与澳大利亚、巴西等铁矿石主要出口国进行谈判,从分散走向集中,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。
“中方此次暂停采购决定,就是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展现话语权的明确信号”。
03 资源布局:打破垄断的全球谋划
中国为打破铁矿石垄断格局,早已布局全球资源市场。
非洲几内亚的芒杜铁矿探明资源量约44.1亿吨,平均铁品位高达65%—67%,预计2025年投产。
第二年产量就可超1亿吨,将直接打破澳大利亚、巴西矿企的垄断格局。
另一个同级别铁矿——位于非洲刚果(布)和喀麦隆之间的姆巴拉姆-纳贝巴铁矿项目也预计年底投产。
总资源量超64.4亿吨。
同时,中国推动的“基石计划”旨在通过国内新增铁矿开发、境外新增权益铁矿、废钢资源的开发,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产业链资源短缺问题。
该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,国内矿产量、废钢消耗量和海外权益矿分别达到3.7亿吨、3亿吨和2.2亿吨。
04 金融博弈:人民币与国际化的深意
中国此次铁矿石禁令特意针对“以美元计价”的货物,背后蕴含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意。
这一细节凸显了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图。多年来,全球铁矿石贸易几乎完全以美元计价,这不仅使中国面临汇率波动风险,更强化了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主导地位。
如今,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。中俄铁矿贸易中已有45%使用人民币结算,这一比例在过去两年内大幅上升。
巴西也积极与中国合作,扩大铁矿石运输专线,并采用人民币结算,锁定汇率风险。
2025年8月,澳大利亚矿业巨头福特斯克金属集团(FMG)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申请了142亿元人民币贷款。
这“不仅仅是一笔金融交易,而是一个信号”。
05 定价机制:挑战普氏指数霸权
中国此次出手,更意在挑战长期主导铁矿石定价的普氏指数。
普氏指数采用不透明的“收市估价机制”,每天仅凭少量交易(几十万吨)就可以影响当日指数。而这一指数又与新加坡新交所交易的铁矿石期货结算价格紧密相关。
2025年6月,普氏指数104.85美元/吨,但中国港口现货实际成交价仅93美元/吨,溢价高达12.7%。
这就让中国每年都要在进口澳大利亚铁矿上多花成百上千亿元。
作为反击,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于9月28日宣布推出“铁矿石港口现货价格指数”(北铁指数)。
该指数专注于中国主要港口、主流中品铁矿石的港口现货交易价格,旨在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。
全球铁矿石市场的地震才刚刚开始。巴西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力拓已与中国达成人民币结算协议,澳大利亚FMG更是向中国银团申请了142亿元人民币贷款。
这些迹象表明,资源垄断的格局正在松动。
金融与资源紧密相连的时代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每一次出手,都在重塑全球贸易的规则。 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投股票用什么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